客体关系学堂的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在群里陪伴着我们度过两个月的不是“老师”,不是“咨询师”,而是郑寰。
尽管我收取了大家的费用进入群里,但是我还是我自己。我付出我的功能,也显示我的脆弱和困惑,我表达我的观点,也在和大家的互动中学习和理解。
当然,几乎每一期也都会有人期待我能够如心理咨询师一样,稳稳地坐在那个位置上,抱持、涵容、理解、接纳、反馈,我也试过,但是我每次都坚持不到两天。我更加常见的做法是:下来和你一起玩水,而不是坐在岸上看你玩水。
所以,他们都说:不是咨询师,不是老师,是郑寰本人在这里和我们玩。
如果在一个几十个人的群里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并且度过两个月会有什么风险吗?有的,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风险:
第一, 你所说的你的生活,可能会被看成一种“炫耀”。
很多人无法容忍炫耀,因为在他们的信念里,对炫耀可能有如下的一些评价:
A、不能炫耀,不能晒自己的好生活,不然别人会嫉妒;
B、不能炫耀,炫耀了我的好生活可能会没了;
C、不能炫耀,炫耀意味着我其实没有过的那么好,只是晒出来那么好罢了。
但是事实上,展现出自己生活的样子,确实有时候会引起一些情绪,也许是“我也想要这样的生活,但是我没有,我好羡慕”,也许是“我妈妈从小告诉我,不能炫耀不能炫耀,她这样炫耀也太羞耻了”。第二,如果你表达非常明显的喜好或者观点,就有可能引起很大的反应。事实上,就算是几乎不在来访者面前表达出自己好恶的咨询师,内心也会有不少的评价、倾向和好恶,因为都只是个人。比如,在客体关系学堂12里,我们遇到一个很大的话题,就是“无力感”,有同学会在群里表达出“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好的,希望我躲起来也有人来救我”。我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但是,2个月在一起,你没得跑,我也没得跑,你得留下来面对我,我也得留下来研究你。
我们一起探索的过程中,有了几个发现:
A、喊着自己不行的人,未必真的什么也没有做。他们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和吸引人的地方,只是他们非常喜欢在群里展现出自己不行的地方,一次一次的告诉你,我有多么差、多么弱、多么无能;
B、我之所以不喜欢他们这样的表达,是因为我认为这个方式成功的几率太低了。“我不好、我不可爱、我不努力,你还要爱我、喜欢我、说服我我是可爱的,就算我不相信,你还得继续说服我我是可爱的“。这几率太低了!
C、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逻辑,是因为她们还在测试“我是不是值得活”。如果没有出现一个人识别出变成了青蛙的公主,那我就永远做一只青蛙吧,因为世界不值得。所以,他们会在群里不断的告诉你我有多差,一整集都是这个剧本,看你会不会厌恶和嫌弃的离开。
在客体关系学堂里,我也经常接受这样的质疑。我们都付了钱进来了,你不是应该回应和抱我吗?你收我的钱是不是在骗钱?你觉得你做的值这个钱了吗?这是几乎在每一场都会有的质问。但是每一场都会有很多人续费到下一场。比如客体关系学堂12期中,就有8人续费了客体关系学堂13期。
这又是什么呢?我想,他可能认为,我付钱进来了,你可能就成了我的“理想化对象”,你要满足我从小到大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我想要,马上要有,我的渴望要被你看见。
所以,当我回应别人而没来得及回应她的时候,她可能会激活的是小时候妈妈看见姐姐而没有看见她的体验。如果我没有回应和抱持她的时候,她可能会觉得自己果然只是一个人,就算我付了钱也没有人来爱我的。就像叶院在客体关系学堂某一期回复一位同学的是:“几千块钱买不了亲妈,而且要的还是婴儿期的亲妈——全然奉献,眼中只有你,随时回应,随时喂奶。”这肯定不是我在客体关系学堂能实现的功能,但这一定程度上是“客体关系学堂”可以实现的功能。也就是说,郑寰这个人本身是没法在里面成为一个随时回应、支持的妈妈的,因为郑寰是个人而已。但是客体却可能会具备这个功能。它持续两个月,结束以后也不解散,我们了解彼此的故事,了解彼此的性格,所以当你今天受了委屈来到群里的时候,总有一个伙伴或者几个伙伴(其中包括郑寰),会给你回应、支持与反馈。那么,郑寰要承担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无法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带来的攻击。你为什么不是我想的那样,我就期待你可以及时满足、回应我、看见我,不然我交钱进来干嘛?你为什么看着不说话,你到底有没有在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失望与攻击,是我需要在团体中去承受的。但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面对现实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比较好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渴望放在了团体中间,每个人也把自己的功能围成一圈,这样呢,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群体中一起守护这些渴望,给它灌溉,等他开花。而毫无疑问的,郑寰也是手牵手的贡献出自己的功能,放置了自己的渴望的其中一员。我既不会在外圈看你们做,也不会不放上自己的渴望和能力。
所以客体结束的时候,很少人会说:郑寰让我成长了,郑寰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会对郑寰有一些失望,觉得这家伙优点不少,缺点也很多,就是个普通人。但是我们客体不一样,客体真好,我在客体中长大,我在客体中成长,我爱我在客体的所有小伙伴,好呐!也包括郑寰。而且他们中比较眼尖的几个人还会有一个发现,就是办客体居然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我自己。他们会问我:“难道你办客体关系学堂不是为了我们?”我说:“为什么要为了你们,我跟你们又不熟。当然是为了我自己啊。”在客体中待着,是我喜欢的事情,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客体。就像周三晚上,叶院和我一天门诊,接着两场直播,直播后我第一时间就去了客体,这是我每天都会泡的地方。我只做我喜欢的事情,不做为了你好的事情。
但是我做我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也可以为你带来很多。
这会让一部分人震惊——居然可以只为自己。你良心不会痛吗?
不会,我觉得挺好。
但是,他们在结束的时候,往往会给我一个反馈:“你收了钱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做自己,那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啊。”
我发现,虽然做我自己一开始会被攻击,被“不允许”,但是后来却会被感谢——谢谢你做你自己,这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那么,当有这些风险的时候,为什么我还是决定以“郑寰”本人加入团体,而不是一个带领者的身份加入呢?
因为不好玩,我也不愿意。
首先,我这一类型的人,假自体的发展是不太完善的,真自体的部分很强。
假自体其实不是坏东西,在真自体发展的很好的情况下,假自体帮助我们适应各种环境,也让别人觉得舒服,顾虑别人的感受。但是,我这部分发展的不太好,我很难在不想抱你的时候,假装抱你;在不喜欢你的时候,假装客气。当然,这部分是我未来要发展出来的,在客体关系学堂12,这部分的能力是有了一些进步了。第二,我做互联网工作这么多年,经常会在风口浪尖,网络暴力也经历过几场,我发现,大的网络暴力和小的团体其实都是一样的故事。
一,说自己非常喜欢你、爱你的人,未必真的爱的是你,也许她目前只是把自己的理想化期待放在你身上。小心哦,神坛分分钟都可能成为祭坛,全然好的你,下一秒就可能成为全坏的,而且坏到你妈都不认识你。二,出来保护你的人,未必真的在保护你(当然身边的至亲好友除外,我每次面对风暴的时候,我的家人和同事都坚定不移的站在我的身边,我非常感谢)。但是如果是跟你不熟的人出来保护你,那一般有几种情况:A、他从小就需要保护他妈妈,他妈妈很弱,他已经习惯了保护他妈了,但其实他不想承担这个角色。所以他会条件反射式的出来保护你,但别期待利用他一直保护你。B、你可能目前所处的位置是他以前经历过的。比如你被一群人围攻的时候,让他想起了他以前在家族中被围攻的样子,所以他此刻站在了你的身边。当然,也有一些人纯属仗义,觉得攻击你的人实在是没有道理,对于产生了同情心也会有。在团体中,你也会莫名其妙的遇到一个人特别讨厌你。理由众多:B、你太阳光了,我的生活不像你这样,一看到你说你的生活我就恶心;C、我希望你看我,但是你没看到我,你让我非常生气、失望。所以,讨厌你的人和爱你到不行的人一样,很多时候都只是他们把某些过往的经历投射在了你的身上,他们并不能真正的看到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咨询师不自我暴露的原因,我是谁不重要,你把我想成什么样才重要——这才能呈现出你的内在,你的过往。四,没有人在乎真相,因为没有真相。
在团体中,或者互联网里,我们会希望“不被误解”,我们会选择去解释。但是你做几次就知道了,解释有时候不太管用,尤其是发生群体攻击的时候。从小到大在我的心中有一个“坏人”,而你的蛛丝马迹让我发现了你就是那个坏人,我要把所有的愤怒都倾泻向你——解释?不管用的,我要的只是一个靶子。所以在网络暴力中,你会发现很多人解释不管用,因为当他想要把情绪排山倒海的指向你的时候,他根本不想要解释,你一解释,解释中的只言片语也会成为下一轮他攻击你的子弹。此刻没有人在乎真相。
更进一步的说:没有真相。就像叶院常说:“不存在什么客观现实,只有每个人的内在现实。”
从始至终,我们要诉说的都不是真相,而只需要看到“情绪”,因为排山倒海而来的攻击背后,只是未被看到的情绪,更深一步说:是他们对自己的攻击,而不是对你的。
当然,要在这样的攻击中存活下来,得足够自恋了。《倚天屠龙记》告诉你: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不管是否承认,在发生一些网络事件的时候,大家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但是其实分解开一看,每个人生气的原因其实都不相同,因为被激活的部分都不一样。
比如之前唐山事件之后,门诊出现好几个孩子非常生气,细问之下,原因都不相同。比如一个男孩子从小就有被男孩子霸凌的经验,他一直以来都觉得女孩子更好,男孩子是不好的,自己也不想做男孩子。那么在打人事件中,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小时候自己被围攻”,而是“小时候被男孩子围攻”。
当一群人出来护着某一个人的时候,我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其实没有人真的在乎他,他们只是担心自己成为他,担心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一个一个去关心,就会知道了。
这样一说,似乎有点“冷酷”啊,好像人和人之间不存在感情一样,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我觉得除了真正认识你、了解你这个人的优点、缺点的至亲好友以外,其他人对你的爱与恨、保护与伤害都是有逻辑可循的。但是,并不否认,人作为群体性动物,发展出了许多抱团取暖互相支持的能力,才能顺利的繁衍至今并且站在了今日的地位上。
我只是在说,当一个人还不认识真正的你的时候,不要因为他非常爱你而太过于自以为了不起,也不要因为他把你说的一文不值而真的过分的怀疑自己。
你做自己,或者不做自己,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还是去迎合他,最终都有一半的人不喜欢你。你做自己的时候,一半的人会不爽,一半的人会欣赏。你放弃自己迎合别人的时候,一半的人会和你相处,一半的人会说你太假。
既然如此,做自己多好。
这句话是我听过最甜蜜的话,如爱人在耳边对你说,我就爱本来的你,去做你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我都会爱你,照顾你,托着你。
而这句话的另一个解读是:做你自己,就一定会有人爱你,而且爱的是真实的你。

1、我现在管理育己讲堂和恬真堂,比较忙。所以带完最后一期以后就会改版成为”土壤班“,帮助父母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身体、意志、内在冲突的发展。我们会邀请沙盘咨询师、华德福老师、教育工作者等来一起为大家奉上新的”土壤班“。所以这一期的客体是最后一期客体。2、我总共带了10期的客体(1、2期不是我带的),对我的帮助极大。客体的小伙伴说,客体帮你完成了阶段性整合,所以你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我认为这个是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