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别无意识的内疚感及临床处理 二维码
53
发表时间:2022-06-06 10:20作者:李文君来源:李文君 无意识的内疚感 Should we strive for or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in life? 无意识内疚 抑郁或焦虑 “ 无意识的内疚感彰显为抑郁或焦虑。 彰显为抑郁的话,典型表现为:对自己持续的不满,以及对世界持续的不满,什么都不对,我不对,世界也不对。 彰显为焦虑的话,总是在预期的伤害和/或惩罚之间摇摆。他们预期要么会有伤害,要么会有惩罚。预期要么他们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例如来访想要离开,为的是保护治疗师免受她的攻击性的伤害);要么他们会受到惩罚(例如来访担心攻击性进入了咨访关系,双方都会因此受伤)。 无意识的内疚感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感受。就像天上的云朵,一直在运动的,不断变化。它是相当复杂的,被很多因素影响,但几乎总是跟一个人生活中某些禁忌、不可忍受的事件或情境相关。如果当事人没能意识到,压抑了内疚,就可能付诸行动,造成对己对人的伤害。” 前两天的督导时,Ju老师说了上面这段话,非常触动我,也非常贴合临床的感受。督导结束后老师发了下面这篇paper过来,虽然有些生涩,还是尝试着翻译整理了出来,分享给大家。 超我目标和自我目标 无意识的内疚感是超我目标和自我目标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一种自我状态。 在接受:内疚感与超我的发展是同时逐步产生的,这样的假设时重要的是需要强调:它们都代表着某种社会层面的含义,超我的存在也需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并代表了社会对自我的要求。此外,超我不仅能使自我的某些倾向受挫,还能消解对自我的攻击性,具体表现为一种重复的罪恶感和赎罪感。此外,正如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b)中所写,“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大胆地假设,大部分的罪恶感通常必须保持在无意识里,因为良心的起源与无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密切相关”(第52页)。 临床的处理方式 内疚感不仅通过作用于“拒绝满足感“来支配人本能的生活,而且还通过导致力比多增加来激起受虐式的快感。精神分析学家认为道德上的受虐狂是一种无意识的内疚感的表现。 试图帮助这类病人意识到他们无意识的内疚感时,通常会发现一些特有的模式。在承认内疚或接受它的存在方面,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这些病人经常使用投射作为防御手段,为了抵御无意识的内疚感,为了使它保持沉默和隐蔽,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展开。对梦的分析可能有助于帮助患者实现一定程度的接受。
克莱因学派视角 Grinberg(1965)从克莱因学的角度,建议将 "迫害性内疚 "与 "抑郁性内疚 "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允许更好地理解内疚感的状态,从而促进对客体关系的内容和质量,以及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和正常或病态的哀悼过程的更广泛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