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心理咨询-百度地图

不被爱的基因

 二维码 4126
发表时间:2019-07-23 20:33作者:栾晶来源:武志红

01


想必大家都见过自恋狂,因为太过自恋,招人讨厌,所以不被喜欢,人缘不好。


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自卑狂。


一个人狂讨厌自己,极其自卑,结果,人缘也不好。


后者是怎么发生的呢?


大家都读心理学,你也知道:一个人喜爱自己,必定是因为他曾被人喜爱。


这个人,通常来说是父母。


假如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给了他很多赞誉,对他由衷接纳,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太讨厌自己。


即便后来陷入极其困难的境遇,也会有由内而发的力量,支持着他,对他说:你能行。


这种力量感,会伴随终身。


可惜,很多父母不擅长给出“你很棒”的信号。


相反,他们更乐于给出“你很挫”的暗示。


要知道,年幼的孩子,起初是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当他周围充斥着“你很挫”的声音,一颗幼苗,你指望它在暴风骤雨中屹立不倒?


早就蔫了。并且,这种“我很挫”的感觉,会深植于他的内心,不说伴随终身,至少也能折磨他十几、二十年。


不仅如此,他还有本事,让他在漫长人生中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觉得“他很挫”。


这就很不幸了。


心理咨询



02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


外人眼里,她各方面都不错;

她看自己,却哪哪都不对。


久而久之,那些原本对她有好感的人,也开始远离她。


回顾这个女孩的童年,你会发现,她身后站着一个百般挑剔的父亲。


这个父亲,在她成长过程中,总是指责、贬低她。


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很猛烈的攻击,所以她感到非常,非常受伤。


换作成年人,遇到攻击我们的人,我们可以离他远远的。但她那时还是个孩子,更何况,指责她的人,是她的父亲。


一方面,她爱他;

另一方面,她得靠他活下去。


她逃不脱。


带着这种“受伤感”,她去和父亲相处,却痛苦地发现:


“受伤感”,不能拯救她。


父亲看到她受伤,不仅没有退让,反而发起了更强烈的攻势——


说你两句还不行了?

你怎么这么娇气?

哭?就知道哭!


孩子是很聪明的,她马上就会转换策略:


既然“受伤感”无效,那就披上一层“愤怒”的伪装呢?


于是,你看到一个女孩,扎着架子和她父母斗争,总是一点即燃,怒目圆瞪。


你指责我,说我挫,我就暴怒,就恨你,顶撞你(如果关系还够安全的话)。


如果关系不够安全,不敢正面表达,那我就暗戳戳地表达:


不好好学习,在学校惹麻烦,不听你们的话,故意把事情搞砸。


防御在这个时候启动了,原本很纯真但鲜血淋漓的“脆弱”,摇身一变,成了“横眉冷对”。


自此,“横眉冷对”,就成了这个女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心理学通常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这个人的防御。


一个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即,她最主要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而这个女孩,她会在往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对外界所有“疑似的指责”,都反应过度。


她“不可爱”的根源,就在于此。


心理咨询师



03


各位看官要问了,在她人生中,总不至于每个人都去否定她贬低她吧?


当然不会。


但是,她会忍不住去靠近这种感觉,最常见的是用2种方法。


时常无意识地发出信号,让别人去贬低她。


幼年时处在被贬低的环境中,塑造了她小心翼翼的性格。


她很容易就进入高紧张的状态,总会怀疑自己干不好。


简言之,不自信。


当一个人表现出不自信,马上,就会有人顺着这个味道,去怀疑她。


举个常见的生活事例:


老婆晚上没做饭,她很忐忑,担心老公下班回来说她。


结果,老公回家,抱怨了一句“这么晚回来,居然没饭吃”,老婆就炸了。


本来只是一顿饭的事,结果俩人把陈芝麻烂谷子的旧账,翻了个遍。


换个场景:


老婆回家,发现老公没做饭,怒火中烧:“你居然没做饭!”。


老公继续坐在沙发上,慢条斯理地刷手机:“宝贝,想吃啥?我给你点外卖。”


老婆居然无言以对,半小时后,俩人默默吃起了外卖,还挺享受。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感到受伤,是因为主动给了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


你若不开那条缝,就什么也刺不进去。


别人也不想伤害你,但如果他们发现,自己总是一不小心就把你伤了,他就算想“爱”你,也爱不起来了。


没人受得了那种负罪感。


所以,不是你不可爱。


很多时候,是你防御过重,导致别人不敢来爱你。


她总瞎怀疑别人在贬低她。


这个就是投射啦,我科普了好多次的概念。


简单说一下,就是:


一个人自己心里有什么,就怀疑别人那里也有。


我的来访者,那个女孩,由于她一生中最核心的负面体验就是“被指责”,她会经常地把一个“指责她的父亲”的形象,投射给别人。


同事的建议,她当作是指责。


老板跟她谈心,她当作是指责。


朋友善意的提醒,她也当成指责。


对于那些“疑似”会指责她的人,可能人家还没开口,她就炸了!


她像当初炸她爹妈一样,去炸别人。


请问,这谁顶得住?


然而这个女孩一生都在演这段内心戏:


你是不是在说我?你是不是马上要说我了?


不行,我得想办法保护自己,阻止你。


这样的性格,人缘好才怪。毕竟,她不论遇见谁,都能将他们的关系模式,转变成她和父亲的关系:总是高度警惕,总是武装到牙齿,时刻准备战斗。


把别人吓跑,也把自己累瘫痪。


别人的负面反馈,也会加深她“我很挫”的感觉,使她更“不喜欢自己”。


防御就又加厚了一层。


这么坑爹,其实是爹坑的啊。


而且,这是传家宝,你再去看看她爷爷就明白了。


“不可爱”的基因,也是代代相传的。


大连心理咨询师



04


最后,我们来说另外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也蛮牛逼的——


一个人,有本事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唯独他自己,不喜欢自己。


这类宝宝也很不容易。他的爸妈,其实在玩同一种“你很挫”的游戏,只是,比较含蓄。


他的爸妈不会说“你很挫”。


他们只说“你应该更好”。


简言之,我不是说你现在不好,但是,你就是应该更好。


你就应该优秀,这样我就会喜欢你;如果你更优秀,我就更喜欢你。


这也很可怕,因为它是在变相地说:你不够好。


而且“更好”,到底是好到哪里?


挣一百万,够吗?


一千万呢,够吗?


没有够,他们没有具体目标,只是淡淡说一句:总归,你要更上一层楼哇。


这也没人能顶得住。


但孩子爱父母,所以,他顶不住也要硬顶。


大连心理咨询


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他就试着去做一个“完美”的孩子,事无巨细都要符合父母对他的期待。


可是,哪有一个真实的人是没有缺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为了换取父母的认可,孩子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装。


总是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自己,甚至背道而驰。


我们平日里见到的那些非常“乖”的孩子,他们天性就“乖”吗?


如果不是为了外界的认可,谁愿意直愣愣地端坐45分钟,眼都不眨一下盯着黑板?


的确,这些“很乖”,“完美”的孩子,通常能换来一时的肯定。


但是,这也在他们内心埋下了一个很大的冲突:


你喜欢的,到底是我,还是优秀的我?


如果我不优秀,你还会不会喜欢我?


这种冲突,会一直在潜意识深处缠绕,最终形成一种要命的“自我苛求”:


不够好的时候,他要求自己更好,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足够好的时候,冲突得更厉害了:


你们喜欢的,根本不是真的我。真正的我,没人会喜欢。


无论好还是不好,他都不会喜欢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别人会真的喜欢他。

大连心理



这最终会带来:无意义感。


他会陷入一种虚无中:


这一生,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即便追到了,又有什么意义?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

是应该符合自己的内心,还是符合别人的期待?


他会掉进这个夹缝中,左右摇摆,永远无法自洽,直到失去信仰。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被这种“无由来的无意义感”长期纠缠后,抑郁了。


不少抑郁症患者,他们的核心冲突,就在于此。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只做成人心理咨询,儿童的我一直不愿再做。


因为,与固执的父母交谈,常常会勾出我自己的无力感。


我始终无法让他们知道:


那些和他们的孩子有类似童年的来访者,


他们长大后,会呈现出怎样的挣扎,最后,不得不迈进我的咨询室。


他们长大后,费了多大力气,才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


可即便如此,居然也得不到那些心理健康的同龄人,一半的能量。


我的始终无法让他们知道:


“我只是希望他更好哇”,这是一句多么鬼畜的魔咒,可以折磨一个人一生。


如今,我的许多成年来访者,我看到他们厌倦自己,痛恨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长久地生活在痛苦、纠结中,苛求自己,直到把自己逼到抑郁、绝望......


我真想坐上时光机,倒回几十年前,将他们带到自己的父母面前,对那些曾经希望他们“更好”的父母们说:


你看,这就是你们的“更好的”孩子,一点也不可爱,您满意了吗?


心理咨询-连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友情推荐